欢迎来到创智领睿!
韶关市知识产权交易运营专区
为加强韶关市知识产权工作,根据《广东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市场监督管理)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2021年3月,韶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展省级下放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项目库知识产权促进工作项目展开
收储专利
  • 一种抑制双十二脉动换流器中点24次谐振的开环控制方法

    [发明]精品 H02J1/02

    免费咨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双十二脉动换流器中点24次谐振的开环控制方法,包括:根据上下十二脉动阀组电压计算上下十二脉动接入的交流系统的相位差以及24次谐波电压相位差;判断24次谐波电压相位差及上下十二脉动电压相位的差值之和是否在预设范围内;如果在预设范围内,则输出当前对应的上下十二脉动的触发角;如果不在预设范围内,则通过调整上十二脉动的触发角或下十二脉动的触发角,使两者之和在预设范围内,并输出调整后的触发角。该方法采用开环的方式消除上下十二脉动阀组24次谐波电压的相位差,从而抑制24次谐振的发生,简单易行。

  • 一种基于柔性直流输电并联运行系统的孤岛电压控制方法

    [发明]精品 H02J3/36

    免费咨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柔性直流输电并联运行系统的孤岛电压控制方法,通过获取协调控制主站的电压外环控制模块的内环电流指令值,并按照预设的比例,将内环电流指令值分别分配给协调控制主站的电压内环控制模块和协调控制从站的电压内环控制模块,并使电压内环控制模块按照预设的电压输出方法,输出协调控制主站的电压参考值和协调控制从站的电压参考值,以控制交流电压的稳定。采用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针对单个孤岛电网或海上风电场采用多个并联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方法,从而提高孤岛侧交流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系统可用率,保证了孤岛侧交流系统的稳定运行。

  • 一种抑制交流变压器直流偏磁电流的装置

    [发明]精品 H02H7/04

    免费咨询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交流变压器直流偏磁电流的装置,属于输电设备技术领域。本装置串联于交流变压器的中性点与变电站地网之间,包括一个电阻器和一个保护器,电阻器和保护器相互并联。其中的保护器包括两个导电体和两个电极,两个导电体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电极相连,导电体的另一端分别与电路相连接。两个电极之间留有间隙。本装置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降低超高压直流(HVDC)输电系统地中直流电流对交流变压器的影响。而且,由于本发明提出的保护器的耐受电流能力强,能够在很宽的范围(电流从500A至10kA)内保护电阻器,省去了大量的辅助保护元件,因此装置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性高,不需要日常维护,其成本也很低。

  • 交直流互联电网的工频变化量方向保护动作特性分析方法

    [发明]精品 H02J3/00

    免费咨询

    本发明为交直流互联电网的工频变化量方向保护动作特性分析方法,步骤为:对所分析的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在某一受端交流系统条件下发生的换相失败情况进行仿真计算,得到换相失败情况所对应的直流系统注入交流系统的直等值电流;通过傅氏算法求出直流系统等值电流变化量的工频相量形式;结合相量形式,根据受端电网的工况及故障条件获取交直流互联电网中交流母线故障引发直流系统换相失败时直流系统的工频变化量阻抗;得到换相失败时直流系统呈现出的工频变化量阻抗后,在故障附加电路中将直流系统等效一非线性阻抗,然后利用传统的纯交流电网中工频变化量方向保护分析方法进行工频变化量方向纵联保护动作特性分析。本发明方法简单直观。

  •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站级控制模式的无缝切换方法

    [发明]精品 H02J3/36

    免费咨询

    本发明是一种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站级控制模式的无缝切换方法。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站级控制模式分为有功功率类控制模式和无功功率类控制模式;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站级控制采用双闭环或者多闭环的控制方法,其中内环为电流控制环,外环为功率、电压、频率等控制环,外环实现形式均为PI控制,本发明所述切换是指相同功率模式类下面外环间的切换。本发明在控制模式的切换过程中,为了避免不恰当的模式切换造成系统冲击,本发明将模式切换前有功电流内环的参考值赋值给切换后外环有功功率类控制的PI积分和PI输出;将模式切换前无功电流内环的参考值赋值给切换后外环无功功率类控制的PI积分和PI输出;然后再进行切换后控制模式的PI计算,从而实现各个控制模式之间的快速无缝切换。

  • 一种利用换流阀实现大地回线金属回线快速转换的方法

    [发明]精品 H02H7/26

    免费咨询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换流阀投旁通对实现大地回线金属回线快速转换的方法,借助换流阀投旁通对的功能特性,利用换流阀开断时间短的特点,在大地回线转金属回线操作过程中,先控制换流阀投旁通对,实现大地回线和金属回线之间的快速切换。

  • 换流站极控系统极间、站间通讯冗余装置和通讯方法

    [发明]精品 H02H1/00

    免费咨询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换流站极控系统极间、站间通讯冗余装置,应用于直流高压或特高压控制保护系统,该换流站极控系统极间、站间通讯冗余装置包括值班系统和备用系统两部分,每个极包括主通道和备用通道,值班系统包含第一值班通讯板卡,备用系统包含第一备用通讯板卡,值班系统还包含第二值班通讯板卡。本发明通过增加新的通讯板卡,并适应性地设置了对应的通讯通道,有效改进了通讯冗余设计,提高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本发明还同时提出的基于上述装置的极间、站间通讯方法。

  •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子模块电路

    [发明]精品 H02M1/32

    免费咨询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子模块电路,包括:电容器C1、C2,半导体开关T1~T5,二极管D1~D6;半导体开关T1~T5的集电极与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D1~D5的阴极与阳极相连接;半导体开关T1的发射极和二极管D6的阴极相连接,半导体开关T5的发射极和半导体开关T3的集电极相连接;电容器C1的正极端与半导体开关T5的集电极、半导体开关T4的发射极以及电容器C2的负极端相连接;电容器C1的负极端与半导体开关T3的发射极以及二极管D6的阳极相连接;电容器C2的正极端与半导体开关T2的集电极相连接;半导体开关T2的发射极与半导体开关T4的集电极以及半导体开关T1的集电极相连接。

  • 一种接入新能源的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

    [发明]精品 H02J3/38

    免费咨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接入新能源的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涉及电力电网技术领域,能够对接入新能源的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合理评估。该方法包括:针对电力系统中各常规设备、负荷及新能源分别建立不确定性模型;分别对各常规设备、负荷及新能源的状态进行采样;建立电力系统的切负荷优化模型,以切负荷量最小为优化目标,进行故障状态判断,得到电力系统在当前的采样状态下的最小切负荷量;统计电力系统在当前的采样状态下的切负荷概率和切负荷期望;计算切负荷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的收敛指标,判断收敛指标是否满足设定要求,若是,则结束采样,并以切负荷概率和切负荷期望为可靠性评估指标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若否,则重新采样。

  • 一种线缆能量收集装置

    [发明]精品 H02K53/00

    免费咨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缆能量收集装置,包括用于与线缆固定的安装壳,安装壳内设有:与能量收集装置连接、在受压时两端产生电压的压电件,压电件的固定端与安装壳固定,压电件的游离端设有永磁铁,永磁铁用于在线缆形成的交变磁场中振荡、以带动压电件的游离端以固定端为定点摆动产生电压;用于对能量进行整流收集并进行输出的能量收集装置。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线缆能量收集装置,将线缆形成的交变磁场的磁能转换为永磁铁的动能、进而带动压电件将动能转换为电能进行输出,同时,相较于空气流动和光照强度,线缆形成的交变磁场稳定且不受环境影响,能够长时间持续进行能量收集,以对电网中的传感器供电。

  •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快速降输出功率方法、系统及设备

    [发明]精品 H02J3/36

    免费咨询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快速降输出功率方法、系统及设备,应用于海上风电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上,该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包括海上换流站、陆上换流站、直流线缆以及耗能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直流电压以及耗能装置的上限电压阈值和下限电压阈值;S2.若直流电压大于上限电压阈值,耗能装置触发工作,陆上换流站的有功功率快速降低。通过海上风电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直流电压控制耗能装置导通,耗能装置吸收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的直流有功功率,让陆上换流站的有功功率能够在响应时间内快速降低,解决了在现有应陆上换流站受到干扰或扰动需要迅速降低功率情况下无法在秒级的响应时间实现降低功率的问题。

  • 一种电磁暂态与机电暂态混合实时仿真接口进程控制系统

    [发明]精品 H02J3/00

    免费咨询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暂态与机电暂态混合实时仿真接口进程控制系统,属于电力系统暂态仿真技术领域。包括:通信卡,用于通过计算机上的并行总线接收机电暂态仿真系统对第一电力系统的机电暂态仿真计算结果,并将其发送至信号分配器,同时接收信号分配器的实时数字仿真器对第二电力系统的电磁暂态仿真计算结果,并其发送至计算机;信号分配器,将接收的对第一电力系统的仿真计算结果发送至实时数字仿真器,接收对第二电力系统的电磁暂态仿真计算结果,并将其发送至通信卡;通信卡和信号分配器之间通过光纤连接。本发明控制系统保证了电磁暂态与机电暂态两个仿真系统的同步性、接口进程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和接口进程控制系统的通讯精度及通讯距离。